2025年事业单位备考:医学知识—中暑的临床分类及表现

2025-08-27 11:53:35 来源:旺黔诚·大树职教

分享到:

(1)热射病/日射病/中暑性高热

机制:散热途径受阻,体内蓄热,体温调节机制紊乱。

作业类型:强干热型、湿热型高温作业。

临床表现:突然发病,体温高达40℃以上,开始大量出汗,以后无汗,并伴有皮肤干热和意识障碍、脉搏快而无力、呼吸浅表、昏迷、抽搐,是中暑中最严重的一种,有20%-24%的病人死亡。

(2)热痉挛

机制:过量出汗→钠、钾过量丢失→水电解质紊乱→神经肌肉自发性冲动→肌痉挛。

作业类型:干热型高温作业。

临床表现:肌肉痉挛伴收缩痛,痉挛以腓肠肌等四肢肌肉和腹肌为多见,对称性发作,可自行缓解,患者神志清醒,体温正常。

(3)热衰竭

机制:皮肤血流的增加→脑部暂时供血减少而晕厥。

作业类型:高温、强热辐射作业。

临床表现:一般发病迅速,先有头昏、头痛、心悸、出汗、恶心、呕吐、面色苍白、皮肤湿冷、血压下降,继而晕厥,轻度脱水,体温正常或稍高,一般不引起循环衰竭。

【单选题】下列哪种疾病体温可达40度以上:

A.热射病

B.热痉挛

C.热衰竭

D.热辐射

E.日射病

解析:【答案】A

(1)热射病/日射病/中暑性高热

机制:散热途径受阻,体内蓄热,体温调节机制紊乱。

作业类型:强干热型、湿热型高温作业。

临床表现:突然发病,体温高达40℃以上,开始大量出汗,以后无汗,并伴有皮肤干热和意识障碍、脉搏快而无力、呼吸浅表、昏迷、抽搐,是中暑中最严重的一种,有20%-24%的病人死亡。

(2)热痉挛

机制:过量出汗→钠、钾过量丢失→水电解质紊乱→神经肌肉自发性冲动→肌痉挛。

作业类型:干热型高温作业。

临床表现:肌肉痉挛伴收缩痛,痉挛以腓肠肌等四肢肌肉和腹肌为多见,对称性发作,可自行缓解,患者神志清醒,体温正常。

(3)热衰竭

机制:皮肤血流的增加→脑部暂时供血减少而晕厥。

作业类型:高温、强热辐射作业。

临床表现:一般发病迅速,先有头昏、头痛、心悸、出汗、恶心、呕吐、面色苍白、皮肤湿冷、血压下降,继而晕厥,轻度脱水,体温正常或稍高,一般不引起循环衰竭。

【单选题】下列哪种疾病体温可达40度以上:

A.热射病

B.热痉挛

C.热衰竭

D.热辐射

E.日射病

解析:【答案】A

声明: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搜集及网友投稿,由本站编辑整理发布,仅用于学习交流使用,非盈利目的,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本站管理员进行删除或修改。

在线咨询 客服电话